为加速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低空飞行领域规范化、国际化,粤港澳大湾区(GBA)创新智库2月28日发起建设的《低空飞行通用安全保障要求》《低空飞行特定场景安全要求》及《低空飞行基础设施与保障指南》三项湾区标准,近日由广州市南沙区粤港澳标准化与质量发展促进会与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与创新协会近日联合发布通知,正式对予以立项, 并开展编制工作。
聚焦低空经济,填补标准空白
此次正式立项的三项标准将构建“基础规范+场景适配+设施支撑”的立体化安全管理框架。《低空飞行通用安全保障要求》确立了风险管理、监管协同与数据共享的通用规则,适用于所有低空飞行活动;《低空飞行特定场景安全要求》针对物流运输、载人飞行、应急救援等五大高频场景定制差异化细则;《低空飞行基础设施与保障指南》则系统规范无人机停机坪建设、航线动态规划、应急响应等基础保障体系,形成从技术到管理的全链条闭环。
跨区域协同创新,凝聚产业共识
标准制定工作由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库牵头发起,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澳门大湾区青年发展协会等近20家机构与企业共同参与,覆盖产学研用全链条。 中国侨联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库主席庄守堃表示:“此次立项是大湾区规则衔接的又一实践,通过整合三地技术优势与监管经验,推动标准互认互通,为全国低空经济标准化提供‘湾区方案’。” 据悉,此三项标准完成后,会向粤港澳三地方关单位提出“湾区标准”确认建议,由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组织粤港澳三地专家对提出确认的标准开展评审, 报粤港澳牵头部门或机构共同复核后形成“湾区标准”清单, 再由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统一在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gbsrc.org.cn/)进行公布, 对纳入“湾区标准”清单的项目可使用统一标识。
高标准严要求,助力产业升级
根据计划,三项标准将于2025年完成制定并发布实施。协会强调,标准编制将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化管理要求:
质量优先:对标国际先进标准,确保与未来有关国标、行标无缝衔接;
开放协作:面向政府部门、企业及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凝聚行业共识;
动态优化:建立定期评估机制,适应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低空飞行标准的体系化建设将加速低空经济商业化应用进程,为低空经济创造万亿级市场空间。未来,粤港澳三地有望以标准化合作为纽带,在空域管理、数据共享等领域深化探索,打造全球低空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