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守堃
2月5日是农历乙巳蛇年第一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交流研讨,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动员全省干部群众在新的一年齐心协力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连续三年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不仅有动员性质,也是在新年开启之际,释放新的行动信号。“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肩负着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更要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勇挑大梁,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具有雄厚实力、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无穷魅力的新广东。”黄坤明在大会上表示。
笔者认为此次大会聚焦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关键议题,彰显了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决心与担当,也为全省上下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为新一年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成立民营经济局
在2025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成立民营经济局的举措,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这一政策创新不仅体现了广东作为经济强省的担当,更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以"一国两制"为根基、三关税区协同的制度优势,为国际资本与人才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发展生态。在此背景下,大湾区如何进一步发挥制度叠加效应,吸引国际人才与资本,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四方面深入剖析。
制度创新突破藩篱,构建要素流通新范式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唯一涵盖两种社会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三套法律体系的超级经济区,其制度多样性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广东省成立民营经济局,本质上是依托大湾区"制度实验室"的独特优势,通过行政机制创新打通跨区域要素流通壁垒。深圳"六个90%"的创新经验表明(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专利、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集中在企业),当企业真正成为资源配置主体时,本土创新力与国际资源便能实现高效嫁接。在"港资港法港仲裁"等制度安排下,香港作为国际法律及专业服务枢纽,可为湾区企业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这正是大湾区相较于其他国际湾区的独特制度竞争力。
三地协同释放磁吸效应,打造全球要素配置枢纽
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双向枢纽作用,在广东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的改革中具有战略价值。香港作为大湾区对接全球的“超级联系人”,其国际化人才网络与资本流动优势,正与广东的产业政策形成共振。民营经济局推动的科技金融15条、制造业降成本等政策,若叠加香港的国际融资平台和离岸人民币枢纽功能,可构建"湾区研发-香港融资-全球转化"的完整链条。据统计,香港资本市场为内地企业提供超过60%的外来直接投资,而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规模已突破百亿,这种资本流动的便利性正是三关税区制度差异催生的独特优势。
法治融合创新治理,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广东省提出的"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需要在大湾区法律协同框架下实现突破。通过借鉴香港普通法系下契约精神的治理经验,结合内地成文法体系的高效执行力,可构建更具确定性的营商环境。澳门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制度创新,则为民营企业开拓葡语国家市场提供"政策试验田"。这种"一区多制"的治理模式,使企业能够根据需求选择最优制度组合,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人才战略驱动创新,构建全球智力网络
大湾区"人才特区"政策与香港优才计划、澳门人才引进制度的协同,正在形成全球顶尖人才的"虹吸效应"。广东省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战略,需要依托香港五所世界百强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化人才储备。通过深港河套、珠澳横琴等创新合作区的"政策飞地"模式,可实现跨境科研资金流动、知识产权互认等突破,这正是"三个关税区"制度差异转化为创新动能的典型案例。
展望:以制度创新推动民营经济全球化
广东民营经济局的成立,标志着大湾区从“政策供给”向“制度赋能”的转型。未来需进一步打通三地数据、资金、人才的流动壁垒,通过行政效能革新激活大湾区制度创新的乘数效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湾区凭借制度多样性带来的制度弹性、香港超级联系人功能赋予的全球网络、三地协同创新形成的系统优势,正在重塑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底层逻辑。这种以制度差异为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开放为动力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湾区方案,更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路径。此外,香港可发挥国际仲裁与离岸人民币业务优势,助力民营企业规避地缘政治风险,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未来随着湾区规则衔接的深化,这种"制度红利"必将释放出更大的发展势能。
(作者:庄守堃 中国侨联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广东省侨联常委、香港广东各级政协委员联谊会副会长、香港阳江青年总会主席、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库主席)